首页

北京宠儿女王微博

时间:2025-05-29 10:57:36 作者: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探什么?怎么去?有何难? 浏览量:37760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题: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探什么?怎么去?有何难?

  记者 马帅莎

  5月29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这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也是继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之后,中国再次实施行星际探测任务。

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白国龙 摄

  天问二号任务将完成哪些目标?探测器如何飞往小行星?与探月、探火相比,此次任务有何新难点?工程有关专家日前接受媒体采访作出解读。

  探什么?

  根据规划,天问二号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完成多项任务,包括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工程目标方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春亮表示,希望实现小行星采样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并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

  科学目标方面,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韩思远表示,天问二号探测器搭载了11台科学载荷,将对目标天体的地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可能存在的喷发物以及轨道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

  “在取得小行星样品后,我们还将对样品物理特性、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等方面开展研究测定。”韩思远说,我们希望通过天问二号任务实施,能够在这两类小天体的认知、起源、演化等方面取得科学研究突破。

  怎么去?

  据了解,天问二号任务整个飞行过程复杂且精细,共包含13个飞行阶段,设计任务周期长达10年左右。

  其中,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任务共分9个阶段。完成发射后,天问二号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随后探测器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并在近距探测段“边飞边探、逐步逼近”,对小行星开展悬停、主动绕飞等探测,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

  完成采样任务后,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并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此后,主探测器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任务。

  有何难?

  此前中国已成功实施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火星“绕、着、巡”探测,但天问二号任务主要针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开展探测活动,探测目标不同,也带来新的技术难题。

  一方面,科学家目前对于小行星2016HO3的自转速度、表面状态等具体情况尚存一定不确定性,这为天问二号任务带来艰巨又复杂的挑战。韩思远表示,对此,工程将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的策略,以应对目标天体特性不确定等难题。

  另一方面,不同于月球采样和火星着陆,小行星附着与采样是在弱引力条件下进行。韩思远指出,根据目前的观测数据判断,小行星2016HO3的平均直径约41米,几乎处于零重力环境,加之小行星处于高速自转状态,探测器需在这种复杂条件下,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稳定附着及采样,任务难度巨大。

  此外,天问二号任务距离跨度大也为其增添挑战。完成小行星采样任务后,天问二号主探测器还将与返回舱分离,花数年时间飞往主带彗星311P。小行星2016HO3距离地球约1800万至4600万公里,主带彗星311P距离地球约1.5亿至5亿公里。韩思远称,距离地球远、多目标探测、任务周期长,对轨道设计、能源管理、智能控制以及探测器工作状态的长寿命、高可靠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国家航天局牵头实施天问二号任务,推动星际探测征程接续前进,迈出了深空探测的新一步。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攻坚克难,协同攻关,确保了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期待天问二号按计划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取得更多原创科学成果,揭开更多宇宙奥秘,增进人类认知。(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最高法:正就网络打赏、网络直播营销等问题开展调研

“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情牵百姓、心系民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如何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如何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如何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些问题,总书记念兹在兹。

国防部: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何某,65岁,系进城务工人员。2022年3月31日,何某在骑电动车至某科技公司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身体多处骨折。经交警部门认定,何某对事故的发生承担次要责任,后何某被县人社局认定为工伤。原告某科技公司认为,公司与何某未签订劳动合同,县人社局《工伤认定决定书》违背了客观事实,且何某发生交通事故受伤时63周岁,已超法定退休年龄,不符合作为劳动关系主体的条件,被告县人社局作出的行政决定缺乏法律依据,遂诉至法院,请求法院撤销其《工伤认定决定书》。

新漫评:对华启动301调查 美国海盗行径暴露无遗!

中国积极开展国际经贸合作,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以中欧班列(金华)为例,自2017年8月首发以来,中欧班列(金华)已开通25条线路、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辐射160余个城市,不断将浙江及周边省份的“中国制造”运往海内外,打造了一条快捷高效、绿色环保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2024年德国武术国际精英大赛举行

纪录片搭建起中拉文明对话的“连心桥”。中拉合拍纪录片,打开了一扇了解彼此最为直观可感的“观察窗”。例如纪录片《从长城到马丘比丘》,用影像和故事串联起中国和秘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古迹,打造两国文明互鉴纽带。此外,中国与阿根廷合拍的系列纪录片《魅力阿根廷》、人文纪录片《跨越》,与智利合拍的《魅力智利》,与多米尼加合拍的纪录片《共舞》等,都生动记录了中拉现代化发展新成就,加深了双方的文化认知。

香港明星足球队燃情天津 友谊赛擦出两地交流火花

与会的外方专家在交流中高度认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成就,认为中国在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变革、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危机中可以发挥更重要的领导作用。他们表示非常高兴看到中国举办这一活动,并希望与中方合作伙伴共同深化这一开放合作平台,推动生态文明全球共识和共同行动,广泛凝聚多元力量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